首页 > 时政 > 特别策划 正文

让千年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

——西夏陵的守护与新生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2025年第14期 作者:本刊记者 韩春波 发布时间: 2025-07-23 | 打印 | 字号:TT

屏幕截图 2025-07-23 153216.png

2025年7月14日,“世界文化遗产——西夏陵”展览在银川市民大厅开展。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

  贺兰山下,戈壁滩上,巨冢巍然屹立。由9座帝陵、271处陪葬墓等组成的西夏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,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时期历史遗存。50多年来,宁夏不遗余力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西夏陵这个中华文化瑰宝,激活千年文化遗产的生命力,使其成为世界遗产。

  科学保护:让文化遗产延续永存

  夯土建筑保护是世界性难题。西夏陵地处我国西北,主要面临风蚀、根部掏蚀、雨水冲蚀等自然因素危害。宁夏对西夏陵进行了一系列整体性、系统性保护,才让这些文化瑰宝真实、完整地保存至今。

  1972年,西夏陵经首次考古发掘确认“身份”,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国家文物局支持指导下,西夏陵保护范围公布,《西夏陵保护规划》《西夏陵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》《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》等法规陆续出台实施,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设立并提级为正处级,为保护这项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法规、制度和管理保障。

  本着最小干预原则,20世纪80年代,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对一些比较濒危、面临倒塌风险的墙体进行临时支护工程保护。2000年,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敦煌研究院开始合作,一起编制了3号陵的保护方案,开始了中国土遗址科学保护的探索之旅,主要着力解决土遗址面临的自然影响因素带来的危害,针对损害较为严重的遗址墙体根部掏蚀以及墙体裂隙、冲沟、风化侵蚀等问题,因地制宜研发了锚杆锚固、表面保护和综合处理等技术。在长达20多年的合作期间,双方共同开展了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的保护工程。“目前,基本消除了帝陵及主要陪葬墓失稳隐患和表面侵蚀问题。”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善龙说。

  如今,西夏陵保护工作已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。走进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,映入眼帘的LED屏实时更新着西夏陵遗址区的病害、雨水、风等监测数据。“我们这个监测预警平台是2024年7月建成投用,共有20大项、99小项监测指标。”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任秀芬说。陵区建立全覆盖环境与本体监测网络,对自然环境、日常管理、游客动态乃至陵墓本体裂隙位移等进行实时动态追踪,众多传感器如同敏锐神经,预警潜在风险,守护着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危,确保“变化可监测、风险可识别、险情可预防、保护可持续”。

  创新传承: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机

  为了全方位、多角度呈现西夏陵的深厚底蕴,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以开放思维,创新应用现代科技,让沉睡的历史可触可感。“我们在充分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,让文物活起来,开展了数字遗址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,让观众足不出户,就可以直接欣赏到西夏陵博物馆的精美文物。”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副主任张艺明说。

  随着申遗成功,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西夏陵景区,领略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。在西夏陵博物馆,游客触摸琉璃迦陵频伽展柜上的互动装置,360度拖拉旋转、放大这一文物;在沙盘前,随着声光电的特效了解西夏时期防洪沟;在西夏陵遗址区,透过透明展览导引装置,观察拍摄陵塔复原图,通过罗盘观察西夏陵形制布局,与石像生复原示意装置合影……这些都是参观西夏陵的游客互相“安利”的参观攻略。

  目前,西夏陵景区有深度探秘之旅、历史沉浸之旅、影视科技之旅、自然人文之旅、遗产深度游(定制)和原始遗迹探索(定制)6条游览线路。特别是3D电影《西夏情缘》、4D电影《西夏地宫奇幻之旅》《时空秘境之旅——重回西夏》、VR体验《神秘的西夏陵》等深受好评。这些是西夏陵景区通过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,以科技赋能遗产解读为核心打造的多层次沉浸式体验项目。这些项目既注重观众互动性与参与性,又能够有效弱化展示设施对遗产整体风貌的影响。同时,西夏陵景区还以馆藏文物为原型,推出了“鸱吻文创雪糕”“鸱吻冰箱贴”“塔灵灵毛绒公仔”等760余款畅销文创产品,其文创产品开发项目入选“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”。这些“带得走的西夏文化”,让千年文化符号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,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有力媒介。

  “如今的西夏陵博物馆,亲子、学生研学团体等络绎不绝,参观人次增长至现在年70万人次。”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说。

  交流传播:让文化遗产惠及公众

  让沉睡的历史“活”起来,让深厚的文化“动”起来,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也一直致力于文化交流。自西夏陵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,先后引进“瓷国明珠——福建德化瓷展”“香事清心——苏州博物馆藏香具集萃”“漳州海丝贸易银币特展”“范金琢玉——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”“晋韵华彩——山西琉璃艺术”等展览,让宁夏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不同地域、不同风格的中华文化瑰宝。同时积极“走出去”,精心策划推出“古冢记忆——西夏陵出土文物展”“贺兰山的记忆——西夏陵出土文物展”“贺兰山下‘桃花石’——西夏文物精品展”等专题展览,走进福建漳州、莆田、泉州、福州,陕西铜川,北京,上海等地,让其他省区群众通过文物感受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、文化相通、经济相依、情感相亲的动人故事。

  “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融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。西夏陵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结晶,也为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。”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“点题”申遗的价值与意义。“今后,我们要做好古文化遗址、古墓葬的保护管理、考古发掘和研究,使我们这些古文化遗址更有尊严地‘活’下去,同时做好传承与利用,让我们的文物‘活’起来。”张艺明说。

  从贺兰山麓的寂寥古冢,到闪耀世界的人类文化遗产,当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交融,西夏陵在科学守护与创新传承中熠熠生辉,让更多人看见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风韵。

  责任编辑:汪晓慧 胡亦茹


>>><<<
【作者】:本刊记者 韩春波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2025年第14期